生態環境形勢不容樂觀 水環境治理迫在眉睫
來源:中國泵閥商務網 點擊量:4917
【中國泵閥商務網 美麗中國】近年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但生態環境形勢仍然不容樂觀。據相關數據顯示,中國657個城市中有300多個屬于聯合國人居環境署評價標準中“嚴重缺水”和“缺水”城市。
水環境形勢嚴峻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水環境面臨的形勢日益嚴峻。近一段時間,從蘭州自來水苯超標,到漢江武漢段水質出現氨氮超標,頻繁上演的城市“水危機”屢屢刺痛公眾神經。
中國環境公告顯示,2012年,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遼河、浙閩片河流、西北諸河和西南諸河流域的國控斷面中,Ⅰ-Ⅲ類、Ⅳ-Ⅴ類和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分別為68.9%、20.9%和10.2%。主要污染指標為化學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錳酸鹽指數。
當前的水資源短缺分為四類:類是資源型缺水,指水資源總量少;第二類是水質型缺水,也稱為污染型缺水,水資源污染加重了水資源短缺;第三類是結構型缺水,目前不僅農業用水量過大,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也比較低,生活用水也偏于粗放;第四類是工程型缺水,我國水資源分布南多北少,由于工程建設調度沒有跟上,造成區域供水不足。
完善污染防治體制
我國在過去三十年經歷一個經濟飛速發展的階段,但污染問題已制約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一方面,我們缺水,另一方面,水環境污染又非常嚴重。在很短時間內,既要解決污染問題,又要解決人的用水問題,目前形勢非常嚴峻。
全國近半數城市喊“渴”,更多表現為浪費和污染造成的水資源危機。解決突出的環境問題,建設生態文明,必須著眼于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調整社會行為方式,完善生態環境保護體制機制。
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只有實行嚴格的制度,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應圍繞使地方政府承擔起管理者的責任,扎實推進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建設。一是健全科學的決策和責任制度以及綠色考評體系,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走上規范化、制度化軌道。二是建立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并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三是以立法形式確定生態紅線以及管理制度,科學劃定生態紅線,嚴格保護重要生態功能區、自然保護區、水源保護區等生態環境敏感和脆弱區域。
生態環境形勢不容樂觀 水環境治理迫在眉睫
水環境形勢嚴峻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水環境面臨的形勢日益嚴峻。近一段時間,從蘭州自來水苯超標,到漢江武漢段水質出現氨氮超標,頻繁上演的城市“水危機”屢屢刺痛公眾神經。
中國環境公告顯示,2012年,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遼河、浙閩片河流、西北諸河和西南諸河流域的國控斷面中,Ⅰ-Ⅲ類、Ⅳ-Ⅴ類和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分別為68.9%、20.9%和10.2%。主要污染指標為化學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錳酸鹽指數。
當前的水資源短缺分為四類:類是資源型缺水,指水資源總量少;第二類是水質型缺水,也稱為污染型缺水,水資源污染加重了水資源短缺;第三類是結構型缺水,目前不僅農業用水量過大,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也比較低,生活用水也偏于粗放;第四類是工程型缺水,我國水資源分布南多北少,由于工程建設調度沒有跟上,造成區域供水不足。
完善污染防治體制
我國在過去三十年經歷一個經濟飛速發展的階段,但污染問題已制約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一方面,我們缺水,另一方面,水環境污染又非常嚴重。在很短時間內,既要解決污染問題,又要解決人的用水問題,目前形勢非常嚴峻。
全國近半數城市喊“渴”,更多表現為浪費和污染造成的水資源危機。解決突出的環境問題,建設生態文明,必須著眼于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調整社會行為方式,完善生態環境保護體制機制。
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只有實行嚴格的制度,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應圍繞使地方政府承擔起管理者的責任,扎實推進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建設。一是健全科學的決策和責任制度以及綠色考評體系,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走上規范化、制度化軌道。二是建立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并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三是以立法形式確定生態紅線以及管理制度,科學劃定生態紅線,嚴格保護重要生態功能區、自然保護區、水源保護區等生態環境敏感和脆弱區域。
- 版權與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泵閥商務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泵閥商務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泵閥商務網www.ichsh.com”。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泵閥商務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