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進民退”還是“國民共進”?關于環保產業,這個你得知道
來源:環保在線 點擊量:12248 【泵閥商務網 行業資訊】過去,“野蠻人”闖入環保產業,有一部分人抱怨說“國進民退”,認為以國企為代表的“野蠻人”會對民企造成沖擊。實際情況是什么樣的呢?
1
從2018年以來,已有21家環保民企引入國資,加上民營企業發展過程中遭遇的困境,有些被并購,關于“國進民退”的話題再次熱了起來。
實際上,往前追溯至2008年金融危機后,“四萬億計劃”就催生了一批國資入股的潮流,大名鼎鼎的北控水務,就是當時的一顆果實。
再后來,國資闖入的案例越來越多,我們叫得上名來的環保企業,如東江環保、碧水源、桑德集團、三聚環保、東方園林、中金環境、清新環境……一個個陸續戴上了“紅領巾”。
對于這種現象,業內主要有兩種觀點,看好和看衰,根據觀點的不同又劃分為了兩派,悲觀派和樂觀派。
悲觀派認為,隨著國資的入主,環保民營企業越來越沒落,民企不可能拼得過國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國進民退”。
樂觀派則認為,民企有技術,國企有資本,二者融合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對于環保產業的發展壯大具有不容小覷的意義。
相信大家也注意到了另外一個現象,環保領域還有另外一種勢頭是地方政府/地方國資控股的環境企業越來越多,目前省級環保類集團已經超過20家。
2
樂觀也好,悲觀也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作出價值判斷之前,要先了解一個問題:國資為什么熱衷環保?
國家基礎設施投資,可以理解為“老基建”,已經基本完成,因此拉動經濟增長需要新的投資方向。
不偏不倚,環保產業正好就是這樣一個拉動內需的動力引擎。環保產業本身非常大,細分領域又多,機會自然就更多。
PPP清庫存、去杠桿的推進,融資環境變化,環保民企遭遇發展困境;再加上有北控水務、首創股份、中節能等一批“前輩”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這一系列因素疊加,促進了國資加速進場,造就了今時今日的局面。了解了這些背景,咱們回過頭繼續探討“國與民”的問題。
國企憑借屬地、資本、政企關系等優勢,已經成為環保市場中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民企則在技術創新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民企“錢荒”,國企手握強悍的資金調度和資源整合能力,以及施工建造和投資運營實力,對于行業而言無疑可以形成良性互補。
用“分工明顯,各具優勢”這8個字來形容國企和民企的關系再恰當不過。
民營企業要做的不是自怨自艾,而是找準自己的定位,揚長避短,凝聚核心競爭力。
3
作為新國民經濟支柱之一的環保產業,包容國企、民企、外企共生共融的空間還是有的,所以“國進民退”是表象,“國民共進”會是未來趨勢。
當然,有行業人士擔憂的問題也不能忽視,比如國資控股會不會影響民企的創新活力;
民企引入國資后會不會產生“背靠大樹好乘涼”的錯覺,從而扼殺自身的生命力等。
以往我們習慣于把環保產業定性為政策扶持性產業,不過在這里引用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馬輝的話來說:
環境產業不是投資型產業,也不是基建型產業,它歸根結底是一個“技術服務型”產業。其核心是“服務”,要把污染治理好,實現環境的改善,而不僅僅是“砸錢”。
不管怎么說,我相信大部分環保人希望看到的是一條“國民共進”優勢互補的局面,而不是魚死網破、水火不相容的殘局。
- 版權與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泵閥商務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泵閥商務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泵閥商務網www.ichsh.com”。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泵閥商務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我要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您還可以輸入200個字符)
表情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