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點丨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交易一周年特輯
來源:環保在線整理 點擊量:1207 【泵閥商務網 行業資訊】2022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交易一周年。
一、簡要梳理一下碳市場的“前世今生”。
2011年,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同意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及深圳等省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
2013年,深圳碳排放權交易平臺啟動,我國碳市場的首單交易出爐,也意味著我國在建立碳市場方面邁出了關鍵一步。
2014年,發改委透露,全國統一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于2016年試運行。
2015年,發改委研究起草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條例(草案)》。
2016年,國家發改委下發了《關于切實做好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重點工作的通知》。
2017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電力行業)》,并且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
2020年,生態環境部出臺《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印發《2019-2020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實施方案(發電行業)》,正式啟動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
2021年,生態環境部出臺《碳排放權登記管理規則(試行)》《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規則(試行)》和《碳排放權結算管理規則(試行)》,同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交易開市。
碳排放配額開盤價為每噸48元,首筆交易成交價格為52.78元/噸,成交16萬噸,交易額790萬元。7月16日開市首日,掛牌協議交易成交量為4,103,953噸,成交額210,230,053.25元,成交均價51.23元/噸(同收盤價),較開盤價上漲6.73%。
2022年1月生態環境部例行發布會官宣,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順利收官。
二、帶你數說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中國的全國碳市場已經成為世界上運行規模最大的碳市場。
截至2021年12月31日,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1.79億噸,累計成交額76.61億元,成交均價42.85元/噸,履約完成率99.5%(按履約量計)。
截至2022年6月,全國碳市場累計成交1.93億噸,啟動以來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碳配額現貨二級市場。
截至2022年7月11日,全國碳市場累計成交額超84.90億元。第一個履約周期中,共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年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約45億噸二氧化碳。
三、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大事記
2021年5月,三省一市人民政府共同簽署了《長三角區域碳普惠機制聯動建設工作備忘錄》。
2021年11月,上海環交所牽頭發布了《碳管理體系要求及使用指南》團體標準。
2022年6月24日,EATNS碳管理體系專家委員會及評定工作委員會在上海成立。
2022年7月4日,“中證上海環交所碳中和ETF”分別在滬深兩所上市發行,樣本股日均總市值9.15萬億元,占A股市場10.82%。
2022年7月,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等12家新成員正式加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開發者聯盟。(開發者聯盟2020年8月由三峽集團、阿里巴巴、華為、中金公司等12家創始成員發起成立)
2022年7月,首個碳資信標準--《企業碳資信評價規范》正式發布,這是首個反應雙碳目標下企業償債意愿和能力的標準,由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牽頭起草,復旦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清華大學全球證券市場研究院、南京大學碳中和研究院、沈陽環境資源交易所、河北碳排放權服務中心、國網浙江省電力有限公司寧波供電公司、上海寶碳新能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十多家機構聯合編寫。
四、2022中國國際碳交易大會劃重點
計劃下半年出臺《上海碳普惠體系建設工作方案》。
上海環交所宣布啟動碳價格指數開發工作,價格指數是研究價格動態變化的重要工具,是分析價格變化規律的有效方式。
上海環交所發布了“企業碳資信評價規范標準”。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與上海環交所簽署了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碳普惠機制協同創新框架合作協議。
上海環交所與常州市、臺州市、蚌埠市、宜興市的市政府代表簽署合作協議。
工商銀行上海市分行與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與上海康恒環境股份有限公司、浦發銀行上海分行與申能碳科技有限公司、興業銀行上海分行與遠紡工業(上海)有限公司分別簽署了綠色融資的合作協議。
上海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浦發銀行上海分行達成一項創新性的碳金融合作——基于CCER減排量交易協議的融資協議。
上海環交所與國家能源集團、國家電力投資集團、上海臨港經濟發展(集團)的所屬相關企業簽署了《合作框架協議》,共同推動建設氫能發展服務平臺,以綠色發展助力上海經濟振興。
- 版權與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泵閥商務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泵閥商務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泵閥商務網www.ichsh.com”。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泵閥商務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我要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您還可以輸入200個字符)
表情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