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發布的4項國家生態環境標準征意中,有關濕地生態、環評、遙感監測等內容!
來源:環保在線 點擊量:1235 【泵閥商務網 行業標準】2023年2月2日“世界濕地日”前后,生態環境部辦公廳發布了《濕地生態質量評價技術規范(征求意見稿)》等四項國家生態環境標準的征意通知,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生態環境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生態環境局、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等多個單位征求意見,征意截止時間定于2023年3月10日。
【1】《濕地生態質量評價技術規范(征求意見稿)》(全文見附件)
該標準為首次發布。
該項目于2021年由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和法規與標準司下達,并由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牽頭、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協作共同完成。2022年7月21日,該標準通過專家組技術審查,并經過完善后形成了當前的征求意見稿。
該標準為落實部門監督“濕地生態環境保護”的職責要求,改善濕地生態環境質量,規范濕地生態質量評價的技術要求制定,規定了濕地生態質量評價的適用范圍、評價指標與計算方法、綜合指數計算方法與分級標準的具體要求,適用于濕地生態系統中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海岸濕地和庫塘濕地的生態質量評價。
濕地生態質量評價指標包括生態格局、生態結構、生態功能、生態狀態。
生態指數計算方法:由濕地面積指數、自然岸線占比、濱岸帶生態用地占比、河流縱向連通度、破碎度指數 5 個指標組成指標庫,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海岸濕地和庫塘濕地分別選取相應指標計算得分。
生態結構指數計算方法:由重點保護生物指數、濕地植被覆蓋度、物種多樣性指數、外來物種入侵度 4 個指標組成指標庫,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海岸濕地和庫塘濕地分別選取相應指標計算得分。
生態功能指數計算方法:由水質凈化指數、蓄水指數、固碳能力指數3 個指標組成指標庫,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海岸濕地和庫塘濕地分別選取相應指標計算得分。
生態狀態指數計算方法:由水環境質量和生態流量/水位滿足程度2 個指標組成指標庫,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海岸濕地和庫塘濕地分別選取相應指標計算得分。
【2】《荒漠化地區生態質量評價技術規范(征求意見稿)》(全文見附件)
該標準為首次發布。
該項目也于2021年由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和法規與標準司下達,并由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兩家單位共同承擔。2022年7月21日,技術審查會專家組一致同意通過該標準的征意稿技術審查,經充分討論及修改完善,現形成征求意見稿。
為改善荒漠化地區生態環境質量,規范荒漠化地區生態質量評價的技術要求,該標準制定,并規定了荒漠化地區生態質量評價的指標體系、技術流程、評價方法等內容,適用于全國荒漠化地區風蝕荒漠化、水蝕荒漠化、凍融荒漠化、鹽漬化等荒漠化土地的生態質量評價。
評價方法——
生態狀態指數計算方法:由有機質含量、粘沙比、侵蝕溝面積比例、氣溫年較差、土壤含鹽量 5 項指標組成指標庫,不同類型的荒漠化地區分別選取相應指標計算得分。
生態格局指數計算方法:由風蝕荒漠化土地面積占比、水蝕荒漠化土地面積占比、凍融荒漠化土地面積占比、鹽漬化土地面積占比、生態用地面積占比、景觀多樣性指數等 6 項指標組成指標庫,不同類型的荒漠化地區分別選取相應指標計算得分。
生態結構指數計算方法:由植被覆蓋指數、重點保護生物指數、植被凈初級生產力指數 3 項指標組成指標庫。
生態功能指數計算方法:由防風固沙指數、水土保持指數、凍融侵蝕指數、鹽漬化指數、生態系統調節指數 5 項指標組成指標庫,不同類型的荒漠化地區分別選取相應指標計算得分。
【3】《生態保護紅線內人類活動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指南(征求意見稿)》(全文見附件)
該標準為首次發布。
2021年,為指導各地生態環境部門科學評估生態保護紅線內各類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切實履行生態保護紅線監管職責,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委托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編制了該標準。2022年7月21日,該標準在線上技術審查會通過專家組的技術審查,經過討論完善形成該標準。
本標準規定了生態保護紅線內人類活動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流程、內容、技術和方法的要求,適用于全國陸域生態保護紅線內擬開展人類活動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流程如下:

【4】《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技術規范 疑似生態破壞問題圖斑遙感監測(試行)(征求意見稿)》
該標準為首次發布。
2021年8月,《生態保護紅線疑似生態破壞問題圖斑遙感快速識別技術規范》被列入2022年國家生態環境標準計劃,由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牽頭編制。2022年9月,編制組在前期開題評審會意見修改完成基礎上,形成了《生態保護紅線疑似生態破壞問題圖斑遙感識別技術規范(試行)》,經修改完善后,最終形成該征求意見稿。
本標準規定了生態保護紅線范圍內疑似生態破壞問題圖斑遙感監測的主要內容、技術方法、工作流程和工作要求等,適用于生態保護紅線范圍內疑似生態破壞問題圖斑的遙感監測與識別。技術流程如下圖:

- 版權與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泵閥商務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泵閥商務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泵閥商務網www.ichsh.com”。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泵閥商務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我要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您還可以輸入200個字符)
表情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
















































評論